帝国杂志专访埃德加·莱特:走出男性叙事和无厘头恐怖喜剧的舒适区

贝式测试 女性之光 佳人永驻'60s

在此片之前莱特只有《僵尸肖恩》和《歪小子斯科特’》勉强通过了Bechdel Test——"电影中必须出现至少2名女演员,而且她们必须有名字;这些女演员之间必须有对话; 对话主题不能涉及男性"——以至于粉丝和同行都揶揄他能不能拍一部有女主角的电影。 莱特本人也渴望走出创作舒适区,于是就有了这部含有两位女主、没有笑料的惊悚片。

莱特早在Me Too和女性反性侵运动兴起之前就开始构思 (参见后文),不过本剧蕴含了相当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潮,你可以说这部电影展现了大男子主义(直男癌)、展现了女性和边缘群体所受的剥削虐待与操控,因为这部电影是再现了60年代的Soho,迷离灯光之下尽是黑暗与肮脏的Soho。

莱特提起了 Dame Diana Rigg (1938~2020,曾在《007女王秘史》中出演邦女郎),戴安娜已于去年离世,这部电影成了她亮相的最后一部遗作。她跟莱特聊起 “我记得18岁那年在Soho的'巴黎咖啡馆',当我走下楼梯,一帮男人就色眯眯地上下打量我,仿佛看到肉一样。”

P.S.1 另受邀出演本片的60年代女影星还有 Margaret Nolan (《007金手指》中的邦女郎),同样在去年因癌症离世。她们的最终影像都回溯到了荣光的60年代,随着那年代一同逝去,可谓幸运和浪漫。

BTS - Diana Rigg & Edgar Wright

BTS - Diana Rigg & Edgar Wright

Diana Rigg in '60s The Avengers

Diana Rigg in '60s The Avengers

本片固然是符合女性电影的标准,但同时联合编剧 Wilson-Caims 她表示,不该为通过贝式测试而刻意塑造女性角色,就这个故事而言,它当然需要两位突出的女性角色来支撑,但故事更关键在于如何讲好故事,如何安排好剧情走向和人物发展。 (当然对于从未涉猎过大女主剧情的莱特而言,他有必要通过贝式测试来证明自己可以跳出男性叙事的传统框架)


情迷苏豪灯红酒绿 现实虚拟交错相生

(忘了纽约吧,欢迎来到伦敦夜之城)

本片的最初构想来源于莱特本人在Soho生活和工作的经历,早在2007年之前他就想要以Soho为主题进行创作 (远在Me Too流行之前)。莱特自1994年从乡村镇搬到伦敦,本片开头女主Eloise带着明星梦来到伦敦,可谓是其本人的写照,但之后剧情走向则与其本人经历截然不同,变得黑暗摇摆疯狂,60年代和现代影像相重叠,令人毛骨悚然。"这像是一部对怀旧幻想的警示寓言,将过往浪漫化是很危险的,本片的主旨之一即是'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'。"

主演马特·史密斯评:"埃德加·莱特可谓深谙Soho的节奏主调与怪奇疯狂。"

Empire原文记者评:"《Soho惊魂夜》是一封致伦敦的情书,不过这封情书被绑在砖头上,打破了你幻想的窗户。"

P.S.2 记者描述了剧组在伦敦的拍摄现场:当时剧组获得许可封锁附近三个车道,但由于要拍摄交通暂停的效果?他们开放了一条车道。于是乎,车道上的汽车不耐烦得等待着绿灯亮起,而街对面路障之外则是成群结队的围观者,中心尽显浮华陆离,外围却是残酷现实,这与是电影是何其相似,一如布鲁斯·斯普林斯汀曾唱道"城镇边缘的黑暗",只是现实的黑暗时刻准备着渗透到一切。

P.S.3 脱欧是英国人心中永恒的梗

(史记:英国发动全民公投来决定脱欧与否,2016年6月23日投票结果公示,过半人(51.89%)投票脱欧,首相卡梅伦辞职) 在"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"后一段,原文实际是接着提到了本片联合作者 Krysty Wilson-Cairns (《低俗怪谈 第三季》《1917》编剧,苏格兰格拉斯哥人),她回忆起2016/06/24——英国脱欧的第一夜——她与莱特二人相醉于Soho,莱特跟她说起盘旋在脑海中的故事,几个星期后莱特就进一步提出与她共写剧本。